面对全球格局变化新机遇,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新征程,在国家大力推进都市圈发展、交通强国等战略的引领下,由威廉希尔官网、四川省轨道交通站点低碳节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交通综合体与城市关联效应及效能优化方法研究》项目组承办的“第二届交通·建筑与城市学术论坛”于2023年4月17-18日在威廉希尔美术馆隆重召开。
论坛于上午9点正式开幕。开幕式由威廉希尔公司党委书记胡伟主持。威廉希尔党委常委、副董事长姚发明,威廉希尔官网执行经理沈中伟分别致辞,对到会嘉宾表示欢迎并预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
姚发明
威廉希尔党委常委、副董事长
沈中伟
威廉希尔官网执行经理
胡伟
威廉希尔公司党委书记
本次“交通·建筑与城市学术论坛”邀请来自全国各地该领域内的学术专家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等方式就交通建筑与城市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在主题演讲阶段,学者们围绕都市圈背景下交通综合体的发展、交通综合体效能优化、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与城市群发展、交通综合体设计与立体城市、交通枢纽规划与设计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城市和交通快速发展过程中,交通与建筑、城市之间紧密的关联,给听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此外,在圆桌论坛上,学者们围绕都市圈与交通综合体转型、交通综合体与城市关联效应展开学术对话,为“十四五规划”开局新征程下的交通建筑与规划行业发展发表真知灼见。论坛学术气氛浓厚,参会代表热烈讨论,参会人员踊跃发言,积极交流,共同参与了一场学术盛宴。
潘海啸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潘海啸教授做了题为《城市—多尺度的网络嵌套》的报告,报告引入深度城市化的概念,讨论了对城市各子系统的理解和联系,提出城市空间多尺度网络的规划和管理,以杭州城站地区城市更新案例作为实证研究。
孙彤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孙彤宇教授做了题为《面向全生活链的垂直城市立体化公共空间系统模式探索》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垂直城市的概念,比较了垂直城市与城市综合体之间的差异,提出在垂直城市中构建“全生活链”以及如何在垂直城市中构建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
庄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庄宇教授做了题为《城市设计中“站城关系”的线索和思考》的报告,报告介绍了纽约大中央站等众多站点与所在城市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我国交通站点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提出如何构建良好的站城关系。
周铁军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邀论坛主持人
夏海山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夏海山教授做了题为《当代交通枢纽的网络化与立体化》的报告,报告围绕关于城市、关于网络和关于效率的三个问题进行展开。报告主要阐释了在信息时代,出行需求的变迁与城市系统的重构;网络结构,枢纽网络与层级效益;空间效率,枢纽作用与效率的再认识与再评判。
蔡军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经理、教授
蔡军教授做了题为《路网模式及其交通组织的智慧逻辑》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典型城市的路网模式分析和路网交通组织,列举了十几个城市的交通模式并一一分析其利弊。蔡军教授告诫规划师要有想法、有思路,常思、常用。
董玉香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邀论坛主持人
何捷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威廉希尔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邀论坛主持人
陈泳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陈泳教授做了题为《旧城复兴导向的法国有轨电车系统建设》的报告,介绍了法国有轨电车交通的发展历程,解析有轨电车与旧城复兴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并以法国6个城市为例,从多元交通协同组织、新老城区联动发展、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电车运行线路管理与站区步行环境优化等方面探讨有轨电车融入城市的更新策略。
褚冬竹
重庆市设计院总建筑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褚冬竹教授做了题为《精微视角下的空间移动性——由地理与历史出发看TOD本义与新意》的报告,从曼哈顿半岛和重庆渝中半岛的TOD设计展开,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历程简况,并简述了4种不同的城市形态演化形式以及代表城市,重点介绍了重庆渝中半岛TOD模式的设计,提出聚焦城市空间关键性专题事件和设计问题,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层面精细纵深,将“精细化”思想植入城市设计方法中去。
薛名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廉希尔官网副经理、教授
薛名辉教授做了题为《地下空间建筑学范畴下的设计教学与思考》的报告,围绕地下空间设计教学,以高校联合毕业设计为案例,通过对设计过程、方法的思考与阐述,从立体城市碰撞历史街区、立体的城市更新和立体的轨道交通三个方面构建了地下空间与立体城市协同运作的系统,为地下空间的综合规划设计教学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新思路、新方法。
钱才云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经理、威廉希尔官网教授
钱才云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公众需求的高可达性城市空间研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可达性研究,围绕城市空间低碳可达进行了群众需求和业态分布与公共交通网络之间平衡的研究,进行了高可达城市空间与交通耦合的优化策略分析,为实现公众需求导向的城市空间低碳可达性给出建议。
郭亮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郭亮教授做了题为《通勤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特征与肌理》的报告,介绍了以往关于以通勤圈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可行性的研究缺乏对城市空间演化肌理的揭示,报告得出通勤圈与城市演化展现出同样趋势,倡导以通勤圈为单元细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提出了完善的公共交通会缩小通勤率和平均通勤距离的建议。
殷子渊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殷子渊副教授做了题为《研究的迭代和效率——站域空间形态与轨道出行意愿》的报告,报告介绍了轨道交通的建造成本以及轨道实际通勤时间与居民的轨道出行意愿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出行意愿的模型,对居民步行距离与轨道通勤意愿进行关联分析,为轨道站域周边的空间建设与整合提出建议。
周文竹
东南大学威廉希尔官网副教授、城市规划系书记
周文竹副教授做了题为《站城融合视角下空间发展策略与实践》的报告,从“城市门户”到“站城分置”再到“站城融合”,介绍了站城融合的发展历程,在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复合、空间缝合、交通接合、景观融合的发展策略。
姚敏峰
华侨大学威廉希尔官网教授,华侨大学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院副经理
姚敏峰教授做了题为《轨道交通高架线噪声影响与城市设计对策》的报告,以东京神田万世桥和巴塞罗那铁轨花园为例,提出利用噪声敏感度的差异来布局设计城市,用低噪声敏感度的建筑形成声屏障的轨道交通高架线噪声环境改造对策。
王成芳
华南理工大学威廉希尔官网副教授
王成芳副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双尺度+三维度的轨交站点地区优化策略研究》的报告,分析了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存在的问题,并从站点尺度、城市尺度的双尺度和社会、经济、环境/空间的三维度视角,提出了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优化设计策略与建议。
张纯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城乡规划系副主任
张纯教授做了题为《都市圈多尺度的交通导向城市发展》的报告,报告以天津、北京、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等城市为实际案例,从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三个维度对站点式TOD、廊道式TOD和城市型TOD进行了详细解读。
李翔宇
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部副教授、建筑所副所长、建筑系副主任
李翔宇副教授做了题为《TOD 模式下的站城一体多维空间科研创新与实践研究》的报告,报告从立体城市与复合空间、研究视角与团队方向、创新研究与实践案例三个层面展开详细讲解,指出高密度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必将在未来更为紧凑,呈现出更加复合、更加立体的多维空间状态。
沈中伟
威廉希尔官网执行经理、教授
沈中伟教授做了题为《都市圈与交通综合体的相互驱动作用机制》的报告,介绍了都市圈与交通综合体的内生特征、研究基础和内在的驱动机制。教授讲到未来的主流趋势是都市圈的⼀体化发展,多要素融合。
都市圈与交通综合体发展及转型圆桌论坛
从左到右依次为 : 崔叙、董玉香、何捷、于洋、张樱子、付飞
交通综合体与城市关联效应圆桌论坛
从左到右依次为 : 杨青娟、蔡军、夏海山、杨林川、唐琦、袁红、蔡燕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