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首页> 公司新闻> 正文
【论坛回顾】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第十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分会场——2018地震灾后重建学术论坛精彩回顾

点击量:588 日期:2018/04/24 作者:杨钦然 编辑:

4月22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第十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分会场——2018地震灾后重建学术论坛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威廉希尔承办,四川大学、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论坛旨在总结我国在灾后重建实践中的经验,探讨灾后重建规划建设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商讨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共计20余位领导及专家学者,100余位同行师生参与本次盛会。在紧张而充实的一天里,各位嘉宾为我们献上了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

主持人威廉希尔建筑与设计公司党委书记沈中伟教授首先介绍了办会背景及出席嘉宾。威廉希尔姚发明副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董事长吴志强教授,威廉希尔土木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刘学毅教授,威廉希尔建筑与设计学院经理Jacob Odgaard教授致开幕词。论坛分为主旨报告和主题论坛两个部分,由沈中伟教授、威廉希尔建筑与设计学院海外经理,美国华盛顿大学沈青教授及威廉希尔建筑与设计学院副经理崔叙教授主持。 

在22日上午的主旨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董事长吴志强教授用精炼而不失深刻的语言总结地震带给规划师的十条教训,例如,“当孩子和百姓生命安全都不能保障时,城市规划提出的所有高大上的目标全都称为浮云”;“为城市做一个安全的选址,是城乡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城市文明,为我们今人遴选了经典教材”;“四川的建筑不仅有朝向,还可以有‘抗震向’,由于地震学科的落后,城市规划只能多抗震向进行组合”;“城市中的水系安全,直接保障了震后的次生灾害的防治”等。在报告中,吴院士回忆救灾经历,展示灾区照片,引起全场参会人员的深刻反思。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经理、教授级高工李晓江回顾了北川新县城重建规划。报告指出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的体制中最值得注意的两点为迅速的应急响应与国家动员及规划引领灾后重建。但重建工作中受灾群众的过度安置方式,对异地重建决策的判定,对跨行政区对口援建规模的控制,对灾区重建投资标准的拟定值得进一步思考。李晓江经理亦强调在灾后重建时应对当前城市建设问题予以反思,回归基本建城理念,综合规划的理性思维和设计的人性化思维。最后,李晓江经理分层面总结了北川县城规划的特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赵万民教授的报告则聚焦三峡库区,致力于发展山地区域防灾减灾理论。报告指出对山地区域生态环境和规划理论认识的不足易导致人工对环境的干预和破坏,由此提出构建由空间过程、多尺度和三周期效应、处置策略组成的山地防灾减灾研究框架。赵万民教授介绍对典型地区的灾害机理与空间过程的耦合关系,西南山地流域生态基础设施适灾格局,西南山地城镇生命线工程承灾规划,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的研究成果。最后,借助三峡库区龚滩古镇保护性搬迁重建案例,赵万民教授再次强调山地防灾减灾工作与地域化的城建历史密不可分,必须探索针对性、本土性、适应性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大威回顾了江苏省援助绵竹灾后重建的情况。报告指出绵竹灾后重建工作高度重视规划设计,同时强调设计服务延伸以保证施工质量。但建设效果仍与预期存在一定差异。他认为援建水平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准大体一致,援建水平与指挥组的水平密切相关,高水平设计师是高水平建设的前提,专业化的组织方式是高质量建设的重要保证。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威廉希尔邱建教授用激情澎湃的语言回忆在汶川、芦山两次地震的救灾工作中的经历。受灾地区的照片,受灾居民绝望的眼神,让在场观众动容!邱建副厅长强调汶川灾后重建工作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由住建部调集全国顶级城乡规划专家,联合四川省组成部省联合规划编制组,高质量的完成了规划编制全覆盖。在系统总结灾后重建的四川经验之后,邱建副厅长指出工作中存在的如投入较大,成本较高,规划建设标准高于地方实际需求等问题。最后,邱建厅长认为汶川灾后重建世界惊殊,体现了“中国力量”创造“中国奇迹”。灾后重建的四川经验已编辑成《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与规划》著作,献给参与、关注重建工作的各界人士,助推相关领域的发展。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经理,教授级高工邱衍庆回顾了广东对口支援汶川县灾后重建的工作,总结重建工作行动快、谋划早、任务重、投入多、规划快、技术新、质量高的七个特征,指出援建工作的推动得益于科学的规划。在“1+1+13+N”的全域规划体系下,各项规划各司其职,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最后,基于汶川经验,邱衍庆经理就如何规划引领援建项目,如何规划保障工程安全,如何建设让群众满意的家园提出意见策略,并就是异地还是原址重建,“交支票”还是“交钥匙”,建低层还是高层,刻于城还是铭于心,输血和造血等重建工作中极具争议性的问题予以反思和解答。

 

 

在22日下午的主题论坛中,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经理,教授级高工,四川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纯介绍自汶川大地震以来,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协助开展的抗震救灾工作,并从生态绿色、本土重塑和产业再造等方面介绍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灾后重建策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翟国方教授则详细梳理了国内外韧性城市规划的研究现状,提出韧性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城市韧性评估,当前应借助总规改革的契机,大力推进韧性城市研究。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经理,教授级高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曾九利通过对成都乡村地区灾后重建的回顾,系统总结了“四性原则”、“小组微生”、“成片连线”等规划理念,介绍了成都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规划实践。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曾卫教授聚焦山地城镇地震频发带,讲解了如何应用遥感影像图库、ArcGIS地理信息分析等手段完善环境地质灾害及城镇衰落数据收集与处理,以及如何融合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地质灾害影响下的山地城镇衰落现象及应对机制。华侨大学威廉希尔官网董靓教授详细讲解了灾后自然遗产的综合安全评估方法(FSA,Formal Safety Assessment),并在安全评估与重建策略中将情感与功能和技术结合起来,以期创造富有情感和生命力的自然遗产地景区。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威廉希尔官网毛刚教授介绍了其工作组在芦山地震后民居重建工作中的技术研判和思路,提出“钢筋混凝土结构适宜城镇灾区,木结构适宜山区农村灾区,南方潮湿地区和广大偏远农村禁用钢结构”的研究结论。最后,威廉希尔建筑与设计学院赵炜教授提出城市韧性可区分为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及演进韧性。韧性城市不仅关乎防灾减灾,还涉及城镇重建后的持续生存能力。韧性空间结构的研究对于应对灾区重建后所面临的产业链单一、社会组织结构破坏及生活空间分异加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顺利落下帷幕。论坛对于总结四川省两大地震后的恢复重建工作,梳理防震减灾研究进展具有极强的开创意义。会议的召开势必巩固灾后重建研究方向在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确保我国在该研究方向上的前沿性。